【包容 . 偏見】
最近女兒跟兒子對車子特別感興趣。有天下課 D 在車上跟我聊起了車。
D:媽媽,A 牌的車不好,B 牌的比較好。
我:你怎麼知道呢?
D:我的同學跟我說,他們家有一部 A 牌的車,也有一部 B 牌的車。他說 A 牌的車才買了不久,已經壞了去修理很多次,可是 B 牌的車子已經買了 5 年也沒有壞那麼多次。所以 B 牌的車比較好。
.
.
D 同學的分析是真實的,只是提醒了我,常常我們會用部份代表全貌,用一個或少數人代表一個群體。但其實,他們或許只是一個特例。
人類出生時是不帶任何偏見的。偏見是透過在環境中的生活體驗,透過歸納與分類所得到的結果。有些時候,孩子身邊的人蓄意或不經意的一句話,也將偏見置入在小朋友的意識中,潛移默化的成為他/她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的一部份。
可是,已經有偏見的自己,能如何協助自己與孩子成為更包容的人呢?
👉1. 觀察自己
成人要練習有意識的看到我們自己的偏見與歧視。尤其在孩子前,要努力避免做出普遍性的歸納。例如:B 品牌的車比A 品牌的好。
👉 2. 觀察與引導孩子
當發現孩子像 D 一樣,用部份代表集體時,我們要先注意到自己的偏見後,嘗試引導自己與孩子從不同面向思考同一件事。
就如這天 ,我利用 D 的車子事件跟他分享:根據同學的經驗,B 牌的車好像比較不容易壞。可是你看,路上是不是有滿多 A 牌與 B 牌的車?如果同學的車只是其中一部或是幾部的話,能夠代表這個牌子所有的車都容易壞嗎?
有時候小朋友可能需要比較視覺的解說。於是,我舉起了我的 10 隻手指說:假設 10 部車裡面有一部常常壞 (折下 1 隻手指) 或是10 部車裡面的7部常常壞 (折下 7 隻手指) 你覺得一不一樣?
👉 3. 問問題,沒答案
日常生活中,孩子其實會有很多的想法。我們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與思考發展,趁機帶著他們一起從不同的面向去看一個問題,事件或人。當我們不提供答案,而透過問一些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,不但可以避免不小心置入自己的偏見,同時也能幫助自己與孩子看到,很多人或是狀況,不是單純的是或非,而是複雜的。
當我們與孩子一同建立起覺察與換位思考的習慣,對一切的包容也就相對更廣了。
.
.
.
.
#生活就是教育
#生活中的修行
#意在育兒 #mind4parenting
Photo by Carlo D’Agnolo on Unsplash